(正月初一开始,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“过年好!”)
“春晚”的原名叫春节“联欢会”;由春节“联欢会”演变到“五一劳动节联欢会”、“六一儿童节联欢会”、“中秋联欢会”、“国庆联欢会”等等,也就是在有影响力的节假日,组织大家在一起联欢聚会,具有文化氛围;内容以讴歌时代主旋律,同时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;逐步发展至今的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“年夜饭”——“春晚”!可以说,1983年的文体界“联欢会”,为日后的“春晚”奠定了基础和“模板”。越是传统的越有生命力! 相信,一年一次的传统文化年夜饭越办越好;为老百姓带来欢乐! 进了正月, 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“过年好!”习惯性地,贯穿正月一个月。
我国是文明古国,历史悠久;具有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!尤其是对传统节日、节气变化有及其重要的记载,还有对民俗的传承。比如民俗谚语和顺口溜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腊八粥你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。 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做豆腐;二十六,炸羊肉;二十七,杀公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晚上玩一宿;大年初一扭一扭。”还有“二十三灶王爷上天,二十四扫房子;二十五糊窗户; 二十六炖大肉;二十七宰公鸡;二十八白面发;二十九贴道友;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”。以及“二十三糖瓜粘; 二十四扫房子;二十五糊窗户;二十六炖大肉;二十七宰公鸡;二十八把面发;二十九帖吊酉;三十的夜里闹一宿;初一饺子初二面;初三盒子往家转(赚);初四烙饼炒鸡蛋;初五破五包饺子”等等。
腊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汇报的日子。意思就是说每年都会有一位灶王观察此家人在人世间的善恶,此日这位灶王将会向玉皇大帝禀报情况。祭灶、送灶神、送灶王,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、流传极广的习俗。旧时,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“灶王爷”神位。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,上书“东厨司命主”、“人间监察神”、“一家之主”等一些文字;以表明灶神的地位。两旁还有贴上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对联和“庆团圆、保平安”以及赞扬家国情怀的诗句;,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,国泰民安!
我们一定还记得小时候,过年的场景;大年三十晚上,全家人一起包饺子,吃年夜饭,一定要看“春晚”,放鞭炮。正月初一穿新衣!当然最美的还是收红包……可这些年,春节的味道越来越淡,主要是搬家、迁移的人家太多了;四合院、排房越来越少;四合院、大杂院的氛围没有了;问候的方式主要是电话、微信沟通;所以,亲热感少了!
2022年1月31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,今年小近今日就是“大年三十”;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——除夕。中国人要祭祀神祖,要“守岁”!全家人阖家团圆,在一起吃热热闹闹的团圆饭——“年夜饭”。
旧岁到此夕而除,除夕即另换新岁;就是新春佳节了。除夕,让我们掸去一年的风尘,与家人温暖相依,迎接壬寅虎年的到来。
尤其是近两年疫情以来,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;而且疫情防控不能松懈,今年倡导“就地过年”,要尽量减少外出活动、走亲访友和聚餐,尽量就地、在家休息;过大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