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活闲置低效土地,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,是保障重大项目落地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。青岛董家口经济区锚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,以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为机遇,以闲置低效土地开发再利用为突破口,分类处置、精准施策,变“增量开发”为“存量更新”,探索出功能园区解决供地难题的“五条路径”,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土地保障。2021年以来,已回收闲置低效土地1151亩,二次落地5个项目、总投资169亿元;正在处置闲置低效土地1270亩,拟落地总投资258亿元的6个制造业项目。
路径一:修规再提级,“腾笼换鸟”招引大项目好项目
针对功能园区开发建设初期,规划的前瞻性、引领性不足,对项目投资产出效益标准的要求不高等问题,及时修编《青岛董家口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》《青岛董家口化工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》,对全域土地进行重新分类规划、精准提级,突出对高投入、高产出等重点项目的支持,以规划引领产业项目升级、产业布局优化。聘请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对引进的项目进行评审论证,对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,一律禁止供地,重点保障省、市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,精准招引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主企业。如,青岛正维安全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占地60亩,年产值仅5377万元,运营的检测维修项目已不再符合“董家口化工产业园”新规标准要求。对此,董家口经济区协商启动对该宗土地进行调整,引导其另行选址,原地块承接总投资65亿元的海湾集团三期项目,达产后年可实现工业产值70亿元,助推海湾化学产值跨入200亿元。
路径二:收回再出让,“抛砖引玉”置换引新项目
针对企业拿地后,未能很好地适应外部市场、经济形势变化,生产经营困难、无力开发,部分土地、厂房处于闲置状态等问题,董家口经济区开展拉网式排查,建立闲置低效用地、“僵尸企业”等信息台账,按照未履行合同约定,以市场价格协议收回后再出让、再开发。如,阳煤恒源化工项目,原计划总投资54亿元, 2014年取得土地,合同约定2015年开工、2017年竣工,但后期因项目资金链断裂,投资计划搁浅,造成土地供而未用。对此,董家口经济区进行土地回购,重新出让给青岛惠城环保科技公司,新建总投资10.3亿元的4万吨/年FCC催化新材料项目和3万吨/年FCC催化装置固废再生利用项目,解决了当前世界废催化剂处置难题,达产后预计年上缴税收9700余万元,目前项目已主体竣工即将投产。
路径三:招商再开发,“蝶变换装”实现合作双赢
针对一些大企业一次性拿地面积大,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全部高效利用,造成用地局部闲置的情况,董家口经济区通过与企业协商,采取合作招商、自主招商等方式,推动其强化与上下游企业协作,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,扩大投资规模,限期内完成闲置低效土地的开发利用。如,双星集团厂区内133亩土地闲置未开发,同时上达电子(深圳)公司拟在董家口经济区投资建设,董家口经济区管委推动双方合作,双星集团以土地作价入股招商,上达电子(深圳)公司以货币出资,投资20亿建设聚酰亚胺(PI)薄膜新项目,将解决电子“芯面”产业相关环节卡脖子问题,填补国内行业空白,实现替代进口,项目已于今年2月份开工建设。
路径四:集中再供应,“化零为整”成片开发建设
针对一些可供土地零散分布、分割过细,难以满足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整体性统一供地要求的情况,采用“化零为整、集中连片”的方式,划定专用区域发展特定产业,实现统一供地、统一配套,解决零散式开发带来实际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,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,发挥了园区的集聚效应。如,立足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中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优势产业链,对504亩零星地块、闲置土地进行整合划片、统一供应,划定为精细化工集聚区,实现高端化工企业“链条式”“集群式”发展,目前该区域已集聚了总投资36.3亿元的丰达利新材料、PVB中间膜等6个项目,亩均投资720万元,实现集中集约、链群发展。
路径五:先建再租赁,“筑巢引凤”供给标准厂房
针对一些新技术、轻资产的人才项目或企业,因缺乏初期启动资金难以拿地,导致符合规划的好项目落不了地的情况,董家口经济区引导国有平台公司,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建设标准化厂房,通过租赁给项目方和股权合作等方式,高效节约集约使用土地。如,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,总投资约8亿元的聚烯烃成核剂项目,因投资方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团队遇到资金瓶颈,无力拿地,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工建设。为此,平台公司董家口发展集团先行拿地,投资1.5亿元按照项目工艺要求建设标准化厂房,采用租赁方式给项目方使用,既解决了项目落地燃眉之急,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,公司产品将打破美国公司30年的技术垄断,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。